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關於中國的新聞

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六四前夕中國加緊對互聯網的控制 記者: 林楓
六四前夕中國加緊對互聯網的控制 記者: 林楓 [美國之音][2009-05-23 10:58:35]
六四前夕中國加緊對互聯網的控制 記者: 林楓 華盛頓May 23, 2009
在“六四”二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當局加強對一些民間的互聯網站進行攻擊和打壓。最近,又有一批民間網站被當局勒令關閉或改名。2009年對於中國當局來說是一個“敏感時期”眾多的年份,因此維護穩定也就成為中國各級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自從年初中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和公安部等七部委發起所謂“一項凈化網路文化環境的行動”即,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開始,打壓境內外互聯網的浪潮便此起彼伏。在“六四”二十週年即將到來前夕,中國又有一批民間維權網站遭到打壓。有的被勒令關閉,有的被強迫改名,還有的網站由於伺服器在海外,而被中國當局雇傭的駭客攻擊。*“維權中國網”被迫改名*中國網民喜歡的“維權中國網”在今年4月份被中國資訊產業部把網路備案證書退回,理由是該網站的名稱中不得含有“中國”字樣。有維權人士表示,維權中國網曾發表過對中國官員腐敗的尖銳評論。現在,“維權中國網”已經被迫改名為“百姓之聲網”。另外一個維權網站“民生觀察網”的負責人劉飛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了中國民間維權網站受到中國政府打壓的現狀。劉飛躍說,中國很多維權網站和一些異議人士的網站和博客由於刊登一些抨擊中國政治體制、批評官員腐敗還有呼籲民眾維護自身權益的文章而被當局認為是造成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因此,這些網站時常被網路警察監視,受到政府雇傭的駭客的攻擊,甚至被徹底關閉。而且在關閉網站時,往往也不給任何理由。*“民生觀察網”受到駭客攻擊*劉飛躍說,“民生觀察網”在2001年成立僅1個月就被當局關閉。他說:“民生觀察網,我們主要也是報導維權和一些相關的人權的案件。所以當局一直對我們挺不滿的。所以對我們的網站,特別是前段時期,網站一直受到攻擊。當然,現在這個攻擊仍然存在。所以(在受到攻擊)的時候我們的網站打開啊各方面就很慢。民生觀察網甚至被對方攻擊癱瘓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劉飛躍表示,當局對互聯網的攻擊和打壓是對通訊自由和新聞自由的限制,同時也是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一種打壓。他們希望把所有他們認為可能會影響穩定、對他們不利的消息全部封殺下去。這種情況在所謂的“敏感時期”就更加嚴重。但是,劉飛躍指出,當局封殺網路的做法並不能真正起到封鎖消息的作用。而這麼做只能使中國政府喪失道義上的支援。他說:“當局這樣做,並不能夠達到它的目的。特別是互聯網這一塊,它屬於(高)科技領域。雖然你可以對某一個網站在一定時候進行攻擊,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高科技嘛,有封鎖也有反封鎖的手段。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技術可以突破封鎖。所以國內的民眾越來越能夠獲取真實的資訊。”中國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迫於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短暫放鬆了對互聯網的管制。但是到2008年12月,中國恢復了對一大批境外網站的封鎖。特別是從今年1月份以來,中國當局開始再次大規模清理互聯網。像以往那樣,中國當局以凈化網路環境、清理網路色情內容為藉口,關閉了很多被認為含有“敏感內容”的的網站和博客,其中最知名的當屬“牛博網”。而後來,為了抗議當局封殺網路、限制言論自由的行為,由網民創作的《草泥馬之歌》迅速在網上流傳。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9/200905231058351486.htm

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鄧玉嬌案件繼續在中國引發震蕩 記者: 東方
鄧玉嬌案件繼續在中國引發震蕩 記者: 東方 [美國之音][2009-05-26 10:21:51]
鄧玉嬌案件繼續在中國引發震蕩 記者: 東方 華盛頓May 26, 2009
中國湖北女服務員鄧玉嬌在遭受性侵犯時刺殺官員的案件繼續在中國引發民情和輿論的震蕩。著名北京文化學者淩滄州和一群中國知識分子和律師等呼籲為鄧玉姣成立\"公民後援團\",並把鄧玉嬌事件稱之為中國網民走向公民社會的里程碑。與此同時,一些中國女大學生就鄧玉嬌事件發起倡儀書,呼籲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尊嚴,並在北京舉行行為藝術表演,呼籲更多的民眾關注鄧玉嬌事件。北京學者和律師最近就鄧玉嬌案件舉行研討會,呼籲中國媒體關注鄧玉嬌案件,並建議組建律師後援團和公民後援團。據中國媒體報導,鄧玉嬌是湖北省巴東縣賓館的一名女服務員。五月十日當地三名官員酒後到這所賓館“休閒”,並要求鄧玉嬌提供性服務。在他們的要求被拒絕後,三名官員和鄧玉嬌發生衝突,其中一名官員被鄧玉嬌用刀刺死。鄧玉嬌後來被當地官員關進精神病院,並且被當地司法部門以“故意殺人罪”起訴。這個案件在中國官方媒體和草根網路上引起的關注和反響堪稱冰火兩重天。*媒體人呼籲維護鄧玉嬌的人權自由*北京文化學者,資深媒體人淩滄州最近在一次關於鄧玉嬌案件的研討會上,呼籲維護鄧玉嬌的人權和自由,並建議組建公民後援隊。淩滄州說:“從黑磚窯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到去年的楊佳事件,到今年的鄧玉嬌事件,為什麼網路上民意洶洶,掀起了輿情風暴,揭示出底層民眾的權益如何得不到保障。始終沒有給出一個司法的解決途徑。傳統媒體上也未能給與充分的報導和重視。中國網民遂把鄧玉嬌稱為抗暴女英雄,抗日女英雄。這起事件激發了網民的同情心和他們的人道主義。"淩滄州還注意到,中國左中右網站,幾乎一邊倒地站在鄧玉嬌的一邊,一方面表明民眾對腐敗和政治黑暗的痛恨,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官員長期無視弱勢民眾的利益,造成官民矛盾尖銳對立,導致政府失去公信力。淩滄州說:“在這個社會裏誠信是比較低的,淪落到幾千年的谷底。所謂的八榮八恥,沒有一條說到以自由和人權為榮,以專制和腐敗為恥。沒有。既沒有民選,言論也不開放,媒體也不自由。那麼網民和公民的表達空間非常有限。出了這個事件,對中國公民的道德底線,對中國的良心和良知,都是一種挑戰。所以大家覺得非常憤怒。 ”*女大學生呼籲尊重女性權益和人格*一批中國女大學生在北京舉行行為藝術表演,試圖喚起更多的民眾關注鄧玉嬌事件背後所昭示的中國女性權益近年來所遭到的踐踏。 還有一批大學生就鄧玉嬌事件公開發表倡議書,呼籲尊重女性權益,維護女性人格尊嚴。行為藝術表演的組織者武嶸嶸解釋了她們為什麼要舉辦這場藝術表演。武嶸嶸說:“當時,我得知鄧玉嬌這個事件之後,我覺得非常氣憤。首先我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覺得很氣憤。我在期待中國婦聯的結果。過了幾天,婦聯出來結果了。婦聯只說關注這個事件,同時又說,相信當地司法部門能夠給出一個公正的審判結果。我覺得婦聯的這個表態是官話,沒有表達我們女性的心聲。”武嶸嶸還說,舉辦的行為藝術展覽,目的是為了喚起更多的民眾,關注中國女性的尊嚴和權益。武嶸嶸說:“社會行動,我以前也搞過。我之所以搞行為藝術,就是因為我有過去的經驗。從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走,第一我沒有違反法律。我也沒有採取過激的行為。第二,我要讓大家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這就是為什麼我想用行為藝術的方式。我就說服了蘭玉嬌一起來做。因為我是來自中華女子學院的,她也是女子學院法律系的學生。女子學院一直在教育我們,為弱者維權,為女性吶喊。”*行為藝術表演吸引眾多觀眾*據武嶸嶸介紹,行為藝術5月24號在北京表演了兩場。上午是在北京天蓮大廈門口,下午在天壇公園。幾位大學生展示了一名女青年被白布層層包裹,極力掙扎,卻無法掙脫。後面擺\著幾個大字:“誰都可能成為鄧玉嬌”。武嶸嶸說,由於下午在天壇的表演吸引的觀眾太多,受到公園當局的勸止。轟動海內外的鄧玉嬌案件在中國官方的電視媒體上的報導待遇近乎吝嗇,但是在中國網路上卻享受到網民的熱議和轟動效應。《南方都市報》最近發表一篇社論分析了這種現象。南都的社論說:“鄧玉嬌案之所以從個案發展成為轟動全國的公共事件, 其時代背景正在於這些年來積聚的社會不公、司法腐敗與官民斷裂,急需一個宣泄的出口。這一個案,于輿論場中,實則背負了公眾尋求普遍的社會正義的期盼。若鄧玉嬌案不能公正處理,這一社會心理危機必將加劇,若此次不爆發也會成為下一次更激烈迸發的根源。”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9/200905261021511432.htm

分享有價值評論

首頁 > 新聞網> 財經新聞>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
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
[hi-on]

[2009-05-22 15:54:39]





酥餅2009/05/22







台灣2009年第一季的經濟呈現10.24%的負成長,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負成長,許多馬英九的支持者可能會辯稱這是國際大環境所致,罪不在馬,但是另一項國際評比馬上打了這些人一巴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競爭力評比,馬英九上任一年台灣就倒退了十名,在同樣困難的大環境中,別人進步了,台灣卻退步了,而且退步的幅度也是有史以來最大。

為什麼台灣表現會這麼差?原因在於馬英九的施政荒腔走板,錯誤罄竹難書,在這邊隨便舉一個例子,消費券,你就知道這個政府如何浪費鉅款做白工。





馬政府之前不斷吹噓發放消費券的效果,聲稱可使GDP增加0.66%,甚至1%,完全忽視了所謂的「替代效應」。也就是多數人民使用消費券去購買的是原本就需要買的東西,並把錢存下來,沒有增加額外的消費,增加的只是政府負債而已。

現在消費券花完了,就讓我們來看看,是馬政府的吹噓對,還是主張有「替代效應」的人說的對。

台灣傳統上有一個特殊的貨幣現象,就是過年前每日的通貨流通數會大幅增加,因為家家戶戶都會提出大量現金為春節的消費預作準備。所以只要將2009年過年前的中央銀行「通貨發行數」,和之前幾年做個比較,就可以知道消費券有沒有促進額外的消費。

今年相較於前三年,現金流量明顯減少。消費券於今年1/18發放,距離春節年假有五個工作日(1/19-1/23,不計算假日)。把這五天的央行每日發行通貨數,與2006-2008這三年春節前五個工作日的平均值做比較,合計竟然減少445億元!可見今年消費券的發放,讓人民降低了過年前現金提領的數量,年假中的許多消費,是用消費券來支付的,這就是替代效應。

這個比較結果,馬政府或許會辯稱2009年的景氣較差,所以年前的現金提領本來就會減少;為了驗證此一說法是否成立,可將2009年與2002、2003年做比較。那時台灣受到美國科技泡沫化的衝擊,經濟同樣不景氣。同樣以過年前5個工作天的通貨發行數做比較,可以發現今年比2002-2003年的平均值還是減少447億元!何況2009年的平均國民所得(GDP)比當時高出近30%,通貨發行數理應較高,這證明了通貨發行數下降的原因不是景氣衰退造成的,而是消費券的替代效應。

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就是消費券兌換回現金的速度。消費券在1/18當天,即發放了762億多,發放後多數民眾立即用來消費。過年後截至2/5為止已有243億元的消費券回收,加上有許多商家收到消費券尚未兌換,可推估實際使用的金額應該與通貨發行減少的四百多億相去不遠。

最後以結果論,發放消費券後,今年首季營業稅收仍舊減少135億元,換算民間消費市場的銷售額,較去年減少2,700億元。因此,消費券不但沒有增加消費,也沒有預期的乘數效果。

所以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這樣惡搞亂搞,台灣的經濟與競爭力當然有史以來最慘。問題是這個政府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比神仙還厲害,台灣人民你能奈他何?

(PS,感謝友人提供分析與資料)


〔 資料來源: 酥餅的BLOG 〕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首頁 > 新聞網> 財經新聞>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
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 [hi-on][2009-05-22 15:54:39]
酥餅2009/05/22 台灣2009年第一季的經濟呈現10.24%的負成長,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負成長,許多馬英九的支持者可能會辯稱這是國際大環境所致,罪不在馬,但是另一項國際評比馬上打了這些人一巴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競爭力評比,馬英九上任一年台灣就倒退了十名,在同樣困難的大環境中,別人進步了,台灣卻退步了,而且退步的幅度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為什麼台灣表現會這麼差?原因在於馬英九的施政荒腔走板,錯誤罄竹難書,在這邊隨便舉一個例子,消費券,你就知道這個政府如何浪費鉅款做白工。 馬政府之前不斷吹噓發放消費券的效果,聲稱可使GDP增加0.66%,甚至1%,完全忽視了所謂的「替代效應」。也就是多數人民使用消費券去購買的是原本就需要買的東西,並把錢存下來,沒有增加額外的消費,增加的只是政府負債而已。現在消費券花完了,就讓我們來看看,是馬政府的吹噓對,還是主張有「替代效應」的人說的對。台灣傳統上有一個特殊的貨幣現象,就是過年前每日的通貨流通數會大幅增加,因為家家戶戶都會提出大量現金為春節的消費預作準備。所以只要將2009年過年前的中央銀行「通貨發行數」,和之前幾年做個比較,就可以知道消費券有沒有促進額外的消費。今年相較於前三年,現金流量明顯減少。消費券於今年1/18發放,距離春節年假有五個工作日(1/19-1/23,不計算假日)。把這五天的央行每日發行通貨數,與2006-2008這三年春節前五個工作日的平均值做比較,合計竟然減少445億元!可見今年消費券的發放,讓人民降低了過年前現金提領的數量,年假中的許多消費,是用消費券來支付的,這就是替代效應。這個比較結果,馬政府或許會辯稱2009年的景氣較差,所以年前的現金提領本來就會減少;為了驗證此一說法是否成立,可將2009年與2002、2003年做比較。那時台灣受到美國科技泡沫化的衝擊,經濟同樣不景氣。同樣以過年前5個工作天的通貨發行數做比較,可以發現今年比2002-2003年的平均值還是減少447億元!何況2009年的平均國民所得(GDP)比當時高出近30%,通貨發行數理應較高,這證明了通貨發行數下降的原因不是景氣衰退造成的,而是消費券的替代效應。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就是消費券兌換回現金的速度。消費券在1/18當天,即發放了762億多,發放後多數民眾立即用來消費。過年後截至2/5為止已有243億元的消費券回收,加上有許多商家收到消費券尚未兌換,可推估實際使用的金額應該與通貨發行減少的四百多億相去不遠。最後以結果論,發放消費券後,今年首季營業稅收仍舊減少135億元,換算民間消費市場的銷售額,較去年減少2,700億元。因此,消費券不但沒有增加消費,也沒有預期的乘數效果。所以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這樣惡搞亂搞,台灣的經濟與競爭力當然有史以來最慘。問題是這個政府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比神仙還厲害,台灣人民你能奈他何?(PS,感謝友人提供分析與資料)〔 資料來源: 酥餅的BLOG 〕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9/200905221554391429.htm

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陳菊稱「馬總統」藍營超尷尬
陳菊稱「馬總統」藍營超尷尬 [外獨會][2009-05-22 23:55:42]
coapman                    2009/05/23 國民黨的總統,自己不敢稱呼,要靠民進黨來替它做主,實在有夠丟臉。 只有有骨氣的人才會獲得尊敬。陳菊此舉不但沒有引來中國官方不悅,反而使很多中國人暗暗佩服,也了解到民進黨確實與國民黨不同。過去國民黨人獐頭鼠目猥猥瑣瑣沒卵葩的模樣,最令中國人瞧不起。好啦,有阿菊姐打先鋒,以後國民黨人就會大方的稱「馬總統」了嗎? 寇老不認為如此,寇老曾經被騙加入國民黨,了解國民黨人的心態。 國民黨人甚至仍不敢在台灣接見中方代表的時候稱「馬總統」。對了,到時候撤旗依舊,「戒嚴」如昔。 寇老敢跟您打賭一塊大洋。 國民黨就是國民黨,整瓶威而剛吞下去還是硬不起來的。 你看看葉金川在日內瓦那幅德性,簡直像透了阿米巴。 國民黨男人不如民進黨1個女人? 【詳全文】 馬英九自己性向仍未明,不算。 還有,國民黨人都很會哽咽。 吳伯雄:各黨派都應向對岸發聲【詳全文】 國民黨只會發一種聲音:Chinese Taipei 中國的台北 效法陳菊登陸稱馬為「總統」? 吳伯雄賣關子 ?【詳全文】 諒他不敢,否則就不是無勃熊。 綠委:陳菊應獲青天白日勳章【詳全文】 拜託!國民黨執政的時候,綠營只配獲「天昏地暗」勳章,「手拷」獎。 阿扁已經得到。 寇老很佩服阿菊,不過還是覺得稱呼「馬區長」比較順口。 而且不忘加上「他馬的」,比較傳神。 〔 資料來源: 外獨會 〕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9/200905222355421014.htm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淺談李給悌

淺 談 李 給 悌 音樂學研究所
一年級謝昀倫
前 言
喬治.李給悌(Gyorgy Ligeti, 1923-2006),為20世紀後半頁,也就是活躍於1945年以後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一直不停的自我突破、求新求變之創作態度,使其作品具有高度的原創性;而他能夠將所接觸、獲得的各式音樂元素與材料,充分吸收、轉化,融會貫通,然對於不斷變動的各種創作思潮,他卻總以冷靜、審慎的批判精神來面對、檢視,這使其作品具有鮮明、獨特的個人風格,並與所處時代的嚴肅音樂潮流,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因此,我將在本拙文中對李給悌之生平、作品及音樂理念方面,進行粗淺的介紹,並試圖從中理解、體會其作品特色與音樂語彙之建構。
一、 生平
李給悌在1923年5月28日出生於羅馬尼亞 Siebenburgen 地區的小城鎮 Dicsoszentmarton. 如今, Dicsoszentmarton 已更名為 Tirnaveni. 當時,生活在此城鎮中的居民,交談所使用的語言為匈牙利語,李給悌生在一個來自匈牙利的猶太家庭,祖父是一位職業畫家,叔叔則為一傑出的小提琴家,而在銀行工作的父親與當眼科醫師的母親,皆頗好音樂。根據李給悌自己的描述,從小,不論在入睡或散步時,他的腦海中總浮現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這些樂曲有如唱機播放唱片內的音樂一般,呈現在他小小的心靈中。1929年,當李給悌六歲時,舉家遷往羅馬尼亞的第二大城 Cluj, 李氏在此上小學、中學,並開始接觸歌劇,其中包括俄羅斯作曲家,提倡民族風格不遺餘力之「俄國五人團」成員之一的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的歌劇作品 Boris Godunov, 與義大利重要歌劇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的 La Traviata(茶花女)等作品。除此之外,他更透過收音機,接觸到許多由布達佩斯(Budapest)城與布加勒斯特(Bukarest)城所轉播的音樂。
1937年,當李給悌十四歲時,他總算說服父親,讓他有機會上鋼琴課。在數週後,他便創作了一首模仿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音樂風格的A小調華爾滋。次年,他寫作了一首弦樂四重奏,接下來的一年開始嘗試交響曲之創作,曲中還使用炸彈聲。這段時間除了接觸許多古典音樂作品外,他又學習打定音鼓,後來曾有兩年時間在一個業餘管弦樂團當定音鼓手。1941年,當他獲得高中畢業文憑時,歐洲已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狀態,本可進入 Cluj 城大學攻讀數學與物理的李給悌,因帶有猶太血統,受當時具有納粹色彩的社會所鄙視而無法入學,只能到特別為猶太人設置的附屬大學就讀。直到大戰結束前,他除了上附屬大學外,又到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聲學、對位法、大提琴與管風琴。1941/42年冬天,當他接觸到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的音樂後,毅然決定放棄數學課程,而以音樂家作為一生之志業。二戰結束後的1945/49年間,李氏定居布達佩斯,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主修對位法,副修配器法等。這段期間發表的作品有 Capriccio Nr.1(第一號奇想曲)(1947), Capriccio Nr.2(第二號奇想曲)(1947)與Invention(創意曲)(1948).另外,他也藉為合唱團寫作歌曲的機會以磨筆。李給悌於1949年畢業,並在1950/56 年間,任教於布達佩斯音樂學院,教授和聲學、對位法與曲式分析。此期間發表的重要作品有:Musica Ricercata fuer Klavier(1951-53)Streichquartett Nr. 1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Metamorphoses Nocturnes(變形夜曲)(1953/54)、A-
Cappella-Chore Nacht und Morgen (1955)、Sechs Bagatellen fuer Blaeserquintett (1956) 此組六首管樂五重奏的小品,乃改編自1951-53 年寫給鋼琴獨奏之十一首小品 Musica Ricercata fuer Klavier 中的 3, 5, 7, 8, 9, 10 六首。
這些作品除了受到作曲家巴爾托克影響外,還接受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 (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 以及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 (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 1885-1935) 之創作理念與手法,但由於和當時匈牙利「社會寫實主義」的美學觀不符,而頗受排斥,因而於1953/54年創作的第一號弦樂四重奏 Streichquartett Nr.1遲至1958年才在維也納 (Wien) 首演。1956年的秋天,在匈牙利音樂節當中,他雖得以發表改編自鋼琴曲 Musica Ricercata fuer Klavier 的六首管樂五重奏,然而其中第六首由於使用了許多以大、小二度音程為主的音高結構,被認為不諧和而自節目中刪除,故只演奏了五首。從1948年起,匈牙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皆受制於社會主義,幾乎隔絕所有與西方世界的接觸,李給悌在此段期間,唯有透過德國廣播電台之深夜節目,方能接觸西方作曲家的樂曲。他在廣播中首次聆聽到法國作曲家梅湘 (Olivier Messiaen,1908-1992)的Turangalila-Sinfonie(豔調交響曲,或譯愛之交響曲,創作於1946/48年)
與德國作曲家 Herbert Eimert (1897-1972) 的電子音樂。1956年初,由於政治上獲得暫時性的開放,李給悌有機會取得西方作曲家的樂譜與唱片,也第一次接觸到新維也納樂派作曲家荀白克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與魏本 (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 1883-1945) 的作品,並開始與一些德國作曲家魚雁往返,其中包括 Herbert Eimert,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 Otto Tomek (1928-) 與 Hanns Jelinek (1901-1969) 等。這些友人提供了許多樂譜及文章,另突然有機會獲得如此豐富資訊的李給悌內心甚為震撼。
可惜好景不長,1956年11月4日,蘇聯軍隊進駐布達佩斯,本已轉趨開放的政治情勢,與人民發起的追求自由、解放之希冀頓成泡影,同年12月10日,李氏決定與妻 Vera 於深夜偷渡出境,後逃抵維也納。至維也納之後,他會見了作曲家 Friedrich Cerha (1926-) 與 Hanns Jelinek. 由於李給悌並無久留維也納的打算,便旋即與在德國科隆 (Koeln) 創立電子音樂資料室 (Studio Fuer eletronische Musik des WDR Koeln) 的 Eimert 與 Stockhausen 取得聯繫,兩人便邀請他至科隆。後經 Eimert 推薦,獲四個月的獎學金,並於1957/58 年,成為科隆西德廣播電台電子音樂資料室之工作人員。自此他的創作漸獲注意與尊重,其中包括:
電子音樂作品如:
Glissandi (1957)、Artikulation (1958)
管弦樂作品如:
Apparition(幽靈、幻影)(1958-59)、Atmosphaere(氣氛)(1961)、Lontano (遠離)(1967)
聲樂與合唱作品如:
Aventures und Nouvelles Aventures fuer drei Singer und sieben Instrumentalisten (冒險與冒險附則,給三位歌者與七位演奏者。)(1962-65)、Requiem (安魂曲)(1963-65)、Lux Aeterna fuer 16-stimmigen Chor a capella(永恆之光,給無伴奏十六部合唱。)(1966)
室內樂作品如:
Streichquartett Nr.2(第二號弦樂四重奏)(1968)10 Stuecke fuer Blaeserquintett(十首管樂五重奏曲)(1968)、Kammerkonzert fuer 13 Instrumentalisten (給十三位演奏者的室內協奏曲)(1969-70)等。
此時期的創作充分展現李氏求新求變的精神,其音樂要素包含了他稱為「微分複音 (Mikropolyphonie) 」的全新音響風貌、非常複雜的多重節奏交錯(此應是從加勒比、中非及東南亞等地區之傳統音樂所得的靈感)、極簡主義 (Minimalism) 等。
李給悌1959/69 年定居維也納,1967 年成為奧地利國民。1969-73 年間往來居住於維也納與柏林 (Berlin)。1973 年接受了德國漢堡 (Hamburg) 音樂院之聘書,直至1989 年退休。1980年代,他開始思索一種較具調感的音樂風格,代表作如:
Trio fuer Violine, Horn und Klavier (1982)
Konzert fuer Klavier und Orchester (鋼琴協奏曲) (1985-88)
Etudes pour piano, 18 KlavierEtueden in drei Buechern (十八首鋼琴練習曲,共三冊) (1985-2001)
Konzert fuer Violine und Orchester (小提琴協奏曲) (1990-92)
Sonate fuer Viola solo (1991-94)
Hamburgisches Konzert fuer Horn und Kammerorchester mit 4 obligaten Naturhoernern (漢堡協奏曲,給法國號、室內管弦樂團及四把助奏自然號)(1998-2003) 等樂曲。千禧年後的李給悌,健康情形每下愈況,2006年6月12日在維也納的住處辭世,享年八十三歲。他獲獎甚多,重要者有:
Berlin Prize (Requiem) (1965)
UNESCO 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 (1969)
Grawemeyer Award for Music Composition (Etudes for Piano) (1986)
Sonning Award (1990; Denmark)
Schock Prize for Musical Arts (1995)
Wolf Prize in Arts, Israel (1996)
Wihuri Sibelius Prize, Finland (2000)
Kossuth Price, Hungary (2003) 等。
二、 作品
(一) 早期
李給悌1950年代之前的作品,可說是其風格模仿階段,因而所寫作的樂曲尚無法稱為創作。在此階段,他認為巴爾托克已經很現代了。1950-56年,即其擔任教職時,便開始思考如何擺脫巴爾托克的影子,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此階段之代表作品,給鋼琴獨奏的 Musica Ricercata 雖仍深受巴爾托克風格的影響,也時常被用來與巴爾托克的六冊鋼琴曲集Mikrokosmos (小宇宙)作比較,然而在此已略可窺見李氏個人風格之雛形,或者說,為日後個人風格作準備了。Musica Ricercata 這組鋼琴作品共有十一首,其中的第一首,只使用了十二個音中的 A 和 D兩個音。樂曲以兩首同奏 A 音之八度 Tremolo 音型開始,接著是一長音,至此可視為導奏。而後進入樂曲的主要部分,此時仍是以 A 這個音之單音、八度、各部同音域、速度加快、節奏漸緊湊等方式進行充分的發展、變化,直到最後,終於出現此曲的第二個音,以八度的 D 音做為樂曲之尾奏。此時我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之前所有的 A 音之呈現與發展,其目的皆是為了最後歸於 D 音呀!那麼,是否能如此解讀:作者透過此曲,誇張的體現出身為屬音,終必須回到主音的宿命呢?接下來的第二首樂曲,使用了 F, 降 G 和 G 三個音,第三首則用 C, 降 E, E 及 G 四音,而後第四首用五音,第五首用六音,以此類推,至第十一首便用了全部十二個音,此第十二首樂曲唯一首嚴格賦格,其主題靈感得自巴洛克早期管風琴家與作曲家 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 的 Ricercar Cromatico. 李氏在此時期,代表作品還有 Streichquartett Nr. 1. Metamorphoses Nocturnes 這個副標題的使用,說明了此非一首傳統的變奏曲。
(二) 微分複音
李給悌從 50 年代起,便開始思考如何突破傳統,創作出無主題、無發展的音樂。他認為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在其樂劇 Das Rheingold (萊茵黃金)裡的 Vorspiel (前奏曲,或譯序曲),就是一個無主題、無發展的典型範例。然而由於當時他所知有限,因而尚不能完全走出自己的道路。到了 1956 年離開匈牙利前往西歐之後,接觸到當時西方前衛音樂,才真正啟發了他無窮的創意。他在西德廣播電台電子音樂資料室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寫作的電子音樂作品在其創作中亦為少數,然而電子音樂的進行方式、織度及音響色彩等方面,卻影響了他日後的器樂創作。在他的電子音樂作品 Artikulation 當中,他嘗試讓聲響呈現凝集狀態,使聽者感受不到任何主題、動機以及發展的過程,而是純然感受音響世界的整體,猶如欣賞一幅圖畫上的色彩與平面之縱橫交錯。而 1961 年為大型管弦樂團所寫的 Atmosphaere 更是一畫時代的作品。在此曲中,作曲家為十四把第一小提琴、十四把第二小提琴、十把中提琴、十把大提琴及八把低音提琴,共五十六位弦樂演奏者,各寫一行譜,也就是樂曲進行當中沒有兩位弦樂演奏者拉奏同樣一個音,加上木管、銅管的聲部,共構出一個奇幻的音響場域。欣賞此曲時所聽到的,是幾乎全然停滯的聲響狀態,毫無旋律感、節奏感、速度感,甚至無法辨認出任何一樣或一組樂器的音高與音色,而只是聽到一音域寬廣的音叢 (Cluster) 。另外,此曲編制中的唯一擊樂器,是一部鋼琴,然演奏者並非以一般方式彈奏,而是用毛巾、刷子等物在鋼琴內部移動,發出非音高聲響。這些聲音對當時的聽眾而言,確實是一種全新的聽覺感受,難怪此曲在 1962年10月22日於新音樂重要據點 Donaueschingen 城首演時,造成了空前的轟動!李給悌將此多層次音響稱為「微分複音(Mikropolyphonie) 」。到了1991年,他又覺得以 Ubersattige Polyphonie (過度飽和的複音)代替微分複音更適合指稱這種作曲手法;以相同或類似手法創作的樂曲,還有1962年所寫的管風琴曲 Volumina (音量)以及1963-65年完成的安魂曲等作品。
(三) 多元嘗試
當人們還在為 Atmosphaere 驚嘆之時,李給悌卻繼續向新音樂的探索道路前行。如1962年所寫作之,給100個節拍器的無樂譜作品 Poeme Symphonique (交響詩),又引起了樂界不小的震撼。另外,同年寫作的聲樂曲Aventures 與其後的 Nouvelles Aventures 是他又一次的冒險。此作品是由三位演唱者(二女一男),以及七位演奏者(長笛、法國號、擊樂、大鍵琴、鋼琴兼奏鋼片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編制構成。曲中聲樂除演唱外,亦有舞台動作,然所唱之內容多為虛字、感嘆或無任何意義之歌詞。除此之外,如大笑、啜泣、驚嘆、尖叫、咳嗽、打噴嚏等各式各樣的聲音,也為作曲家充分使用,造成樂音和噪音充分融合的音響風貌。此聲樂作品,可說是繼荀白克之 Pierrot Lunaire (月光小丑) (1912) 後,又一革命性之創作。到了1968年的十首管樂五重奏,李給悌大量使用了極端音域和力度對比,造成特殊的音色,其中第六首還使用氣音之演奏方式造成陌生化音響。而約於1968年左右,他又開始對節奏產生興趣,該年創作之 Continuum fuer Cembalo (連續,給大鍵琴)便是由一個如機械裝置般簡單、規律、均勻的節奏進行開始,而後不同節奏時值的聲部漸次加入,造成越來越複雜的縱橫交錯。另外,1969-70年寫作之,給十三位演奏者的室內協奏曲當中,則可察覺出他結合微分複音、聲響與音色變化以及複雜的節奏結構,以期臻於圓熟的創作技巧進行了細膩、精湛的設計和經營。在維基百科 (Wikipedia) 和 New Grove Dictionary 對李給悌的介紹中,皆認為此種對節奏的興致,其靈感來自加勒比地區、中非的 Pygmies 族之傳統音樂,以及東南亞的 Gamelan 鑼群合奏等音樂。至於1976年所創作的 drei Stuecke fuer zwei Klaviere 則結合了作曲家原來對複雜節奏交錯的思考,以及極簡音樂的部分理念。
(四) 晚期風格
1982年的給小提琴、法國號與鋼琴之三重奏,又展現了李給悌全然不同於以往的一面。首先,這樣的編制令我們不經想起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同樣編制的法國號三重奏 Op. 40,這透露著李氏試圖回歸傳統的心境。此曲包含四個樂章,分別是柔和樂章、舞曲樂章、進行曲樂章及悼歌式的終樂章,樂曲一開始便出現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之鋼琴奏鳴曲 No. 26 Op. 81a 開頭的二度下行之「告別」動機,此奶油於作曲家欲透過此作品追念甫過是的母親,經過了活潑生動的第二樂章、節奏強烈的第三樂章後,第四月張以 E 音上建構之小三合弦開始,再次出現「告別」動機,將我們帶入非常凝重、哀傷的氛圍,實在令人聞之動容,因此我覺得這是一首兼具高度理智與豐沛情感的樂曲!自此曲開始,以及之後的其他作品如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給中提琴獨奏的奏鳴曲、漢堡協奏曲等,皆可說是作曲家將所有曾常試過的語法加以融合的圓熟作品。在這些樂曲中,李給悌除了將包括調性、巴爾托克與東歐音樂素材、半音和音叢、複雜的節奏等音樂材料,渾然融會貫通於作品裡,我們還可察覺其對泛音列,以及純率和平均律間的律差頗感興趣。
結 論
綜觀李給悌一生之創作與音樂理念,我們除了可觀察到其不斷求新求變的創作思想外,還可發覺到他面對自己作品及周遭之音樂環境和思潮時,總保持著冷靜、理性的態度,對於潮流和自身進行深刻的反思。或許因為如此,他能夠避免隨波逐流,而永遠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我覺得這或許是值得每個身為作曲家的人學習之處吧!